公司成立
研发人员
合作客户
担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厅、融办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持研发了14种反应堆产医用同位素的研发工作,实现了国家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堆照核素种类全覆盖。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在关键分离材料、制备工艺、自动化分离装备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自主可控。在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科研方面,主动研究低浓化条件下核素的提取技术并取得重要成果,为试验堆低浓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近年来在医用同位素方向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反应堆辐照生产高比活度碳-14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核动力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医用同位素学科带头人,参与国资委1025专项、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0余年来一直从事放射性医用同位素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工作,致力于突破“卡脖子”技术,自主创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刊物发表论文18篇,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9项),核行业标准1项、同位素团体标准1项。
研究领域为生物正交化学、分子影像药物。吴教授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组部青年千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共承担各类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并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多个SCI杂志青年编委,同位素与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靶向药物与释药系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小分子药物精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植物来源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9项,
201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余孝其教授。 2010-2012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学习。2013-2016年就职于成都知普莱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任研发总监。2016-201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进行荧光分子探针研发,合作导师为蒲林教授。 2017-2021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正电子核素标记方法学及PET探针的研发,合作导师为李子博教授及David A. Nicewicz教授。2021年入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入选国家及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四川大学 “双百人才工程” B计划、主要从事核素标记方法及放射性诊疗药物研发工作。
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2018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USA)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于2018年通过“海外高端人才计划”引进北京化工大学,担任副教授。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青海省科技厅科技援青合作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共承担各类科研经费300余万元。2023年通过人才引进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心从事面向临床转化的大分子蛋白药物递送。入选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项目。担任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西医结合医学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组长。秦蒙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大分子药物递送领域,围绕纳米药物跨血管屏障精准递送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仿人体内源性生物分子构建仿生纳米递送体系,开展了“内皮炎症介导的纳米药物递送”研究。以“内皮炎性”为切入点,围绕递送材料与屏障系统中细胞膜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研发新型的纳米药物。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下:1) 构建了基于血管炎性活化内皮细胞的纳米探针,首次实现了MRI精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再灌注出血转化风险,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依据;2) 针对血管内皮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设计仿生递送系统,创新性的合成“单蛋白纳米胶囊”,为蛋白药物进入靶器官提供新策略;3)基于血管内膜受体构建电荷可控多糖载体,实现精准胞内递送,为抗菌、抗肿瘤的纳米治疗提供新技术。主持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其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Nano Today、Smal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3篇(13篇IF>10)。相关研究被Chem. Soc. Rev.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正面评述,他引2160次,获6项授权专利。目前已经有1个蛋白药物进入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阶段,正在开展纳米药物临床转化的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市场转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